在工作跑業務這些年,來桂林也不知多少次了。而與同事和家人來桂林可是第一次。重溫別有一番風味,何況是遠近盛名的人間仙境。30日晚我們在在喧囂的城市中出發了。
在一陣叫好聲中醒過來,看著窗外,熟悉而又陌生的田園美景映入眼前內,奇異的喀石地貌吸引著同行的游者,發出出陣陣感嘆聲中我們從克林頓大道進入了興坪。興坪古街是一條長1公里多的石板街。從興坪古鎮東南至漓江榕樹潭、古渡碼頭,便于居民、客商來往,各省的會館建筑于古街的兩旁,各類磚瓦結構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古街的東南側獅子旦為熙平縣城遺址。城墻輪廓尚清,隨處可見古磚瓦陶瓷殘片,只是原來車馬來往人看人的繁華縣城,呈現出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幾座的肅靜氛圍。
這里群山合抱,碧水如帶,江的沿岸翠竹垂柳,隨風飄拂,倒映江中的疏林和群峰,化入天際,沉入水底。漁舟穿梭不停,景色神奇。九馬畫山、螺螄山、蓮花巖、天水寨、靈寶閣個風景點讓人嘆為觀止。它是漓江上一顆璀燦的明珠。
20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景就是在興坪。葉劍英元帥游覽后曾稱贊到:“馬躍華山人睇鏡,果然佳勝在興坪。”畫家徐悲鴻到此寫生,也說:“陽朔美景在興坪。”
中午時分,久久望著戀戀不舍的迷情山水畫來到陽朔,因為美麗,因為別致,千百年來這里留下了許許多多文人墨客的贊美名句,唱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的由衷贊嘆;多少年來,愛美的天性驅使著人們苦苦地尋找著夢幻中的仙境。終于,人們找到了,人們爭奔而來了,不同膚色的人們有不同的語言贊誦著同一句話——陽朔,太美了!
我們來到遇龍河,飄繞瀠回于萬點奇峰之間,展示出一幅“群峰倒影山浮水”,“船在青山頂上行”的絕妙圖畫 ,浴水而出的碧蓮,隨時而變沖破世俗的僧尼,情動天地的東郎西郎,數千座巖溶奇峰匯成一個惟妙惟肖的大自然雕塑博物館。
在享受了仙境晚上不忘陽朔西街,這條原本土得掉渣卻獨具風韻的小街,如今成為世界聞名的“地球村”,成為東西文化和諧交融的窗口,成為游人口味恬靜如詩的樂園。純樸好客的陽朔人,敞開自己農舍的大門,與國內外游客共享農家的寧靜與溫馨。迅速熱起來的農家風情旅游,使每個來這里的人,都能體味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如詩如夢如家的享受。身臨其境,仍可領略“老街長長,古巷深深”的意趣。
10月2號我們來到圖騰古道,圖騰古道位于著名的“十里畫廊”中的位置。景區展出的有石器、陶器、自然圖騰柱、古老的弓弩、讓人聽不懂念念有詞充滿野性誘惑的肢體語言等原始生活場景,再現了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獵和甑皮文化的歷史風貌,為世人開啟了一道遠古之門! 整個景區具有故事的動態性,視覺的審美性,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容,具有甑皮文化所特有的神圣原始信念。從這些信念中,我們不難捕捉從遠古時代開始。
桂林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對生命的崇拜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理,整個景區濃縮了祖先的智慧,也表達出我們對祖先思德的激情,使萬年之甑皮文化品牌重新獲得生命價值。“北有匈奴,南有南蠻”,甑皮巖文化是南蠻文化誕生的代表,步入圖騰古道,在解讀千古之謎中,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體驗延長的生命,擴張我們的心靈版圖!
桂林甑皮巖人是原始土人的后代,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名字,男的都叫“啊布”、女的都叫“啊麗”。見了他們就要用手拍打自己的嘴巴,發出哇哇....的聲音,以表示友好。他們的皮膚有些棕褐色,個子不高。在煙雨峰岳中,皮里黝黑的甑皮人與漓江為伍,與青山為伴,使用的依然是古樸的石器、骨器、原始的陶器、蚌器。
在節奏明快的“妖鼓”下,穿著色彩斑斕的獸皮,手持鋒利的長矛在山林里狩獵,燒蛇烤蚌為食,長唱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漓江漁歌和桂山獵謠。在這里,可以見證萬年前桂林甑皮巖人的生活,品味靈山秀水后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并見識現代社會原始部落的粗獷,感覺率真淳樸的土人的神秘和玄奇。
在欣賞了被世界地質學權威稱為“舉世罕見的巖溶奇觀”; 地下藝術宮殿,佳景薈萃的聚龍潭我們踏上了龍脊梯田的行程。
龍脊梯田區域內最高海拔880米,最低海拔380米,坡度大多在26-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汽車在窄小崎嶇的鄉村公路上盤旋,之字形的急轉彎繞過了一個又一個,汽車負重爬坡的吼叫一陣又一陣,七十二道彎在蒼翠的山坡上掛上了九曲回腸,那碧綠清徹的溪流便漸漸遠離而去。一路相伴的只有層層疊疊的梯田,往下看,一個個山峰酷如裝滿米谷的糧囤,那梯田就象蘆席編制的圍圈一個勁地往上竄;抬頭望,那層層越越的梯田如同見風旺燃的火焰,跳動著,盤旋著,仿佛要把美麗送上云天。從停車場到平安寨還有二十來分鐘的路程。或許是要考驗梯田“朝圣者”的虔誠,那山路更顯得崎嶇險峻。開頭的一段還是略帶坡度的水泥路,寬闊,平緩,又有溪流“叮咚”相伴。一過了那座蓋著風雨廊的橋亭,能插足的就只有巖縫草間。
用山坡上崩裂的石板墊成的小路,因著山勢隨意騰挪,曲折蜿蜒中盡是坎坷。久居城市的觀光客,難免高一腳,低一腳,踉踉蹌蹌,如同跳起了“山間芭蕾”。好不容易望見了山寨的樓房,那路卻不再勇往直前,一會兒上攀,一會兒下坡,不知多少次騰越在山形梯田構成的拋物線上,人行其中,真象“烏蒙磅礴”中走動的泥丸。幾乎穿過了整個山寨下午黃昏之前到達龍脊,它集壯麗與秀美為一體,堪稱天下一絕,入住最有壯族特色的吊腳樓客棧“望星閣"。
門前石板小路曲經通幽,單家獨戶,具有居高臨下的孤獨美,當濕碌碌的青石板路把你引向它的門腰時,你也許就喜歡上了他。是典型的壯家吊腳樓,他每間房間都是清一色的杉木板壁和木格門窗,有房臨景而居,人不出門就可以觀景,窗外風景由遠致近風景獨特:天空、白云、遠山、梯田。
景色樓前走廊小巧別致,充滿自然氣息,大廳寬敞明亮,在夕陽的余暉照耀下開始享受具有濃郁壯族特色的農家晚餐,品嘗了他們的臘肉,家養雞,農家菜之后散步,享受那份難得的靜謐。
當暮色降臨,我們到平安寨亂逛之后,我們到吊腳樓的陽臺休閑,在滿天繁星的夜空中,喝酒、吹牛、發呆……
平安寨是龍脊山上的壯家村寨,海拔800多米,全村100多戶人家,幾百人,世世代代都以務農為業,油光锃亮的紅辣椒就是這里的特產。中外馳名的龍脊梯田改變了這座山寨的生活方式。山寨依然很平靜,但變得一點兒也不寂寞。
在平安寨度過了一個寧靜而又舒適的山村之夜,習習的涼風送來了竹喧雞鳴。第二天一早,我們氣喘吁吁地登上一個高聳在山崗上的崗頂平臺2號觀景臺看日出,很震撼的啊,等待太陽出來。看日出,從而明白了“魚肚白”“拂曉”“黎明”等詞語。通過觀察,體驗到日出的時間是很短暫的,也感受到了日出時的變化都是在瞬間發生的。這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這可是著名的觀日出地點啊,不枉早起了。
展眼四望,梯田環繞著的山峰形似螺踞,一個挨一個地排列成北斗七星,斗柄和斗樞遞連銜接,緊緊圍護著中央那個形如園月的小山。陽光照耀下的梯田,稻泛金黃,那蕩漾的金波忽而自上而下漾起漣漪,忽而自下而上卷起波濤;背光的那一面另是一片蔥綠,猶如碧玉鑲嵌,氣象萬千。
龍脊梯田之所以出名,就在于它的恢宏磅礴的氣勢。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垂直落差達500米,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 錯落。
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這樣大規模的集中實在是世所罕見。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繚繞的山巔,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山石嶙峋的削壁陡崖前,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那梯田便連綿不絕,疊入云天。梯田塊多而地小,田塊之多,逾千上萬,而地塊之小,連牛犢轉身也有點困難,最大的田塊不超過一畝,大多數是只能種一兩行水稻的“帶子丘”,最小的就小到“青蛙一跳跳過三塊田”。
龍脊開山造田的祖先們當初沒有想到,他們用血汗和生命開出來的梯田,竟造成了如此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龍脊梯田之美還因為四季轉換風光各異,每一季都展現著千媚百嬌: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山間掛;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從天瀉;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頂玉宇;隆冬,瑞雪兆豐年,若環環白玉砌云端。
而高山、深谷的巨大落差,使得龍脊梯田周邊遠有高山云霧,近有河谷急流的大景觀,形成了世界一絕的自然生態景觀。它集壯麗與秀美為一體,長使游客擊節驚嘆。迭連云際的梯田抒寫了祖輩的篳路藍縷,滿山的紅辣椒展現著今天的紅紅火火。
在擁擠的人群中我們來到桂林,在短嶄休息后來我們戀戀不舍的踏上了回家的路。